「WWF 世界自然基金會」的研究指出,人類平均每週可能吃下約 5 公克的塑膠,相當於一張信用卡的重量。

 

你今天刷牙了嗎?洗臉了嗎?這些日常習慣,看似再平常不過,卻可能把數百萬顆細小的塑膠微粒送進排水系統,最後進入河川與大海。

塑膠微粒比砂糖還小,常見於清潔用品中的去角質顆粒,或是衣物纖維。當水沖走這些顆粒,它們可能一路流向海洋,甚至再度透過食物鏈回到餐桌上

 

塑膠微粒從哪裡來?

 

塑膠微粒大致分為兩類:

  • 初級塑膠微粒:一開始就以細小顆粒製成,例如洗面乳、牙膏中的去角質顆粒,或工業原料。
  • 次級塑膠微粒:來自大型塑膠製品,如塑膠袋、寶特瓶或漁網,因陽光、風化或摩擦而逐漸裂解。

不論是哪一種,最終都可能進入水體與自然環境,並被偵測到存在於飲用水、海鹽或海鮮之中。

我們能做些什麼?

 

雖然塑膠微粒看不見,但日常的選擇,能夠減少它們進入環境:

  • 選擇無塑產品:避免使用含有塑膠微粒的清潔用品,挑選標示單純、天然的替代品。
  • 減少一次性塑膠:使用環保水瓶、購物袋、餐具,減少塑膠垃圾。
  • 理性消費:少買快時尚衣物,因為合成纖維在清洗過程中容易釋放細小纖維。
  • 參與環境行動:支持減塑政策,或參加淨灘、環境保護活動。

我們每一個小小的選擇,都能改變環境的模樣。
今天開始,一起讓生活更友善環境,為地球減少一點負擔 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