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日本政府已於台灣時間 24 日中午 12 點開始將福島核電廠的含氚處理水排放入海。周邊國家除了表達關注,也開始採取相應措施,例如中國宣布暫停進口所有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。那麼,日本排放的「含氚核處理水」是什麼?對台灣又可能帶來哪些影響?
福島核電廠的燃料棒至今仍需水來冷卻。原本打算將冷卻水循環再利用,但因地下水滲入,導致每天約產生 130 噸的處理水。
這些水經過「多核種去除設備(ALPS)」淨化後,大部分放射性物質濃度已被大幅降低,僅剩「氚」難以去除。日本確認處理後的濃度低於國際建議標準後,再將其稀釋後排放至距離福島海岸約 1 公里的海域。
氚是氫的同位素,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海水、雨水中。其能量強度相對較低,不會穿透皮膚,進入人體後也會隨新陳代謝逐漸排出,不會長期累積。
目前日本排放的氚濃度約每公升 1500 貝克,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(WHO)對飲用水所訂的標準(每公升 1 萬貝克)。但也有專家質疑數據的完整性,特別是其他放射性元素是否完全去除,仍需持續觀察。
根據台灣相關單位(行政院原能會、中央氣象局)的評估,處理水對台灣周邊海域的影響屬於「可忽略的程度」。因洋流影響,可能需數年後才會擴散至台灣附近。
不過,對於遠洋漁業和海洋生態,仍需長期監測。
根據檢驗資料,自 2011 年至 2023 年,台灣已檢驗超過 4500 件國產水產品,未發現異常。目前也已建立背景值並持續監測。未來會針對部分進口水產品(如海藻、貝類、魚類、甲殼類等)加強檢驗,確保食用安全。
2023 年 8 月 24 日中午開始,第一批排放約 7800 公噸,歷時 17 天。
全年規劃排放約 3 萬 1200 噸,總計需 30 年時間才能完成 134 萬噸的處理水排放,相當於 500 多座奧運標準泳池的水量。
留意官方檢測與科學數據。
減少過度依賴深海魚與大型魚類,飲食可選擇多樣化。
養成均衡飲食、充足飲水與規律運動的生活習慣,幫助維持身體的自然循環。
多攝取富含膳食纖維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材,增加飲食中的多元支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