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政府已正式於台灣時間24日中午12點開始將福島核電廠含氚廢水排放入海,周邊國家除了之前的嚴正抗議外,也都開始採取相對應的措施,如中國政府直接暫停進口所有原產地是日本的水產品。日本排放的「含氚核處理水」是什麼?對人體和台灣造成什麼影響?

日本排放的「含氚核處理水」是什麼?

因為福島核電廠中的燃料棒至今還需要水來冷卻,原先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打算重複循環核廢水來冷卻,卻因為地下水的滲入導致每日還會產生約130頓的核廢水。

核燃料棒的產生冷卻水,也就是核廢水中會帶有多種高濃度的放射性物質,但透過多核種液體去除設備(ALPS)淨化後,除了「氚」以外的放射性物質濃度都可以接近完全去除。日本確認除了「氚」之外的有害物質都低於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(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,ICRP)所制定的標準後,才會將處理後的廢水稀釋100倍,排放到距離福島海岸1公里的海中。

「氚」是「氫」的同位素,目前沒有技術可以做到從水中分離氚。不過,分布在環境和食物鏈中,每個人每天都會接觸到少量的氚,海水、雨水等自然環境中也廣泛存在著氚;而氚本身非常微弱,無法穿透皮膚,攝入約1個月後就會通過尿液排出體外,不會累積在人體組織中。

日本處理稀釋過的核廢水氚含量為每公升1500貝克,而世界衛生組織(WHO)對飲用水的氚含量標準為每公升1萬貝克,理論是安全無虞,但許多專家質疑日本提供的報告是否準確,且其他放射性同位素是否真的去除乾淨也很難保證,例如鍶-90、銫-137都為人體有很強的殺傷力。

核處理水會影響到台灣嗎?

根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和中央氣象局,日本核廢水對台灣附近海域的輻射安全影響,已達到「可忽略的程度」。主要的含氚廢水,因為北太平洋流流向,可能要到4年後才會到達台灣,最快1-2年會到台灣附近海域,目前台灣海域的數值仍低於平均。

影響比較大的是近遠洋漁業的漁民。

台灣還能安心吃海產嗎?

台灣在福島核災到2023年檢驗4500多件國產水產品都沒有問題,也已經建立附近海域氚含量的背景值。現在日本開始排放含氚核處理廢水後,會持續加強檢驗量能,並在漁獲上市前抽檢確保安全。

食藥署專家也建議加強監測13種日本水產品,包括日本海藻、牡蠣、白甘、青甘、海參、章魚、沙丁魚、秋刀魚、鯖魚、鮭魚、蟹類、北寄貝及海鰻等

核處理水何時開始排放入海?總共有多少量?

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的核處理水在2023年24日台灣時間中午12時開始排放入海中,首批排放量約為7800公噸,預計要花費17天完成排放入海。

2023年預計總排放量約為3萬1200噸,相當於核電廠的30座大型儲水槽。根據日本提出的計畫,需花30年時間才能排完所有134萬噸核處理水,其總量相當於500多座奧運游泳池的水量,排海過程耗時極長。

面對核處理水,我們該怎麼做?

其實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會碰到或吸收微放射性元素,但人體的自然機制都能正常排放。

建議近期可以少吃深海魚和大型魚類如黑鮪魚,並多運動、多喝水來增加循環,避免毒物累積體內。並多補充高營養價值的微量元素,如可以幫助排毒的藻類修復受損細胞並降低毒素傷害。

綠量含有珍貴的藍藻、綠藻和螺旋藻幫助體內代謝,排除廢物等重金屬,也有大麥苗和小麥苗等超級食物來對抗自由基,每天定期一包除了能補充一日蔬果外,也能優化身體升級,面對有害物質,每日一包綠量就是你的隱形防護罩。

這裡看看:https://www.greenergize.shop/pages/products